夫住庵者,清虚冷澹,潇洒寂寥,见性为体,养命为用,柔弱为常,谦和为德,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在众者常存低下,处静者勿起尘情。
|
所有尘劳,量力运用,不可过度。每一衣一食,不过而用之。每计庵粮,不可积剩。治身衣物,不可贪求。或常住之物有余者,济赡往来经过贫寒之士,或于他处行缘,或以备斋设会,十二时中不著于假,常要明真。扫除尘垢,刷釜汲水,担薪炊膳。除己私意,勿起嗔心。各处一室,澄心辨道。各分局次,当占一科。或以互换,调炼真性。不得执著为用,亦不得(递)相是非。
|
谨要降心,削除人我,泯于声色,离形去智,湛然无欲。见三教门人,须当平待,不得怠慢心。
|
凡有遊历之士,旦过三日。是高明者,举进住坐。无志气者,他处遊行。
|
次验脚色,分据详察。缘由若不分明,其间恐有隐匿诈伪之人。
|
不稳便,更防一等道人。愚徒之辈,奸诈之人,一言相惑,点污徒众,
|
破除庵舍,常谈诽谤,便合遣出。若有投庵出家者,不得擅便引进。先观道气,次看悟道。或祖上家风善恶,及自己德行浅深。高明者携之,愚蠢者抑之。或于庵中干办等事,先问庵主。次与合堂道众评论,出家无论早晚,不择老幼。但泄理明心者,堪为上人也。凡有化道不得,诈讬师家名目,亦不得。私心指托庵舍,取要檀越特物自己用度,便是私瞒。常住上天鉴察,必无轻谴。故兹榜示,各宜知悉。
|